•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,院党组书记、院长刘嗣方: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内涵要义及改革路径

    ::重庆社会科学院::   http://cqass.net.cn   来源:重庆社科院(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      2024年11月11日   

    11月11日,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,院党组书记、院长刘嗣方在《重庆日报》发表理论文章《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内涵要义及改革路径》。

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,“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”“建立健全‘大综合一体化'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”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,“深化城市建设、运营、治理体制改革,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”。重庆正以深化超大城市“大综合一体化”综合治理改革为抓手,高站位谋划、高水平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着力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,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。

    健全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

  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。以深化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推动拥有超大规模人口量级的城市现代化,实现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身特点,而且任务极具挑战性,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,意义十分重大。这是探索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客观需要,有利于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,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体制优势,推动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调整,多层次、多领域、多部门协同解决“大城市病”问题,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从条块分割转向整体协同、从城乡分离转向城乡一体。这是让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的内在要求,有利于落实人民城市理念,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改造,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,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,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治理,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环境,构建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宜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。这是顺应信息技术深刻变革的应循之道,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大规模运用优势,助力超大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、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,打造数字政府、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,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、智能化。这是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坚实支撑,有利于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促进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完善,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,筑牢超大城市治理安全屏障。

    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内涵要义

    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,以全新理念推动城市治理要素全方位整合、治理主体全过程参与、治理环节全链条贯通、治理对象全时空覆盖、治理目标全系统集成、治理技术全数字迭代,形成多跨协同、高效智慧的超大城市治理新图景,推动城市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生态文明多维度现代化治理转型。坚持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。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。要坚持以党建统领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全过程,通过党建引领、协同治理、综合协调,全面激发各方参与城市治理的力量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。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。推进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,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综合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构建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。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路径。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。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创新,解决交通拥堵、保障安全运行、应对突发事件、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利服务等超大城市共性问题,将城市宏观战略管理与精细化颗粒度管理相结合,统筹集成城市体征指标、跑道、子系统等数字化要素,贯通数据、平台和各类重大应用,打破城市管理各领域分割运行状态,推进执法、事项、监管、监督、平台等“大综合一体化”。坚持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。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打破一般城市治理只关注城市本体的思维定势,打破城乡物理空间边界和二元结构,更加注重以城带乡,以超大城市高效治理带动大农村高质量振兴,让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协同发展、共同繁荣。坚持数字赋能的治理理念。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数字孪生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夯实城市治理底座,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建立多跨协同、整体智治的体制机制,塑造支撑智慧城市治理的体系能力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。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坚守韧性安全底线,注重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,更加突出超大城市运行风险在日常情况下的高效管控、极端情况下的安全可控。

    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

    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,涉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,要明确目标任务、重点区域和指标设置,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,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为支撑,紧扣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治理效能,因地制宜、点面结合,补短板、扬优势,在更广领域、更深层次开展先行改革探索,奋力打造超大城市宜居智慧治理新样板,加快建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。

    一是着力构建党建统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。把党的领导有机贯穿到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,健全城市运行和治理委员会指挥调度机制,构建市区(县)高效联动管理体制,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。深入推进新时代“红岩先锋”变革型组织建设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探索“网格治理+组织体系”“网格治理+多元参与”等党建统领城市网格化治理新模式。扎实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,依托“141”基层智治体系建设,推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到底到边、治理力量到点到位。

    二是着力构建城市规建管运维一体化体制机制。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,建立规划编制协同机制,完善国土空间用途一体管制制度,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图统管、重大功能设施一体布局、国土空间用途一体管制、规划实施时序一体协同。强化重大功能设施建设、城市更新提升和城市运营维护管理的通盘谋划、协同推进,建立城市设施运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,提升城市规建管运维多个环节综合处置能力,建立平时线上线下值守、急时分级联席、战时提级调动机制。

    三是着力构建智慧高效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。将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,加快建成贯通实战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,实现城市管理态势全面感知、趋势智能研判、协同高效处置、调度敏捷响应。搭建智能出行、智慧养老、数字文创、即时零售等新场景,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公共服务、绿色宜居、生态治理等深度融合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跨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,强化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业务数据接口标准化,推动一网通办、联合执法、综合监管等业务协同融合运作。

    四是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一体化体制机制。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便利化、均衡化建设布局,统筹实施城市更新、乡村建设和生态修复行动,加大城市绿色出行体系、停车综合治理、“水电气讯路桥隧轨”安全运行保障机制等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,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、产业互动融合机制,提高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共享程度。‌扎实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,打造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服务圈,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。

    五是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体制机制。优化配置执法资源,整合执法职责,健全执法协同机制,构建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新格局。动态更新行政执法事项清单,‌将高频率、‌高需求、‌高综合执法事项和多个领域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,将多个条线行政执法队伍应统尽统、能统尽统。完善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协同办案机制,积极推广执法监管“一件事”,实施“综合查一次”组团式执法。搭建“综合行政执法”跑道,打造横向整体协同、纵向三级贯通、全市统一使用的“执法+监督”应用。推动执法队伍整合、执法力量精简和向基层下沉,做大综合执法队伍,做强基层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。

    六是着力构建超大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一体化体制机制。建立完善超大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、应急管理体系,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。进一步完善超大城市有效应对安全生产、防灾减灾救灾、社会治安防控、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领域的感知预警、‌快速应对、决策处置、监督评价、复盘改进、高效恢复体系。建立常态化超大城市体检与预防机制,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实时图谱,适时开展城市脆弱性评估。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共治体系,统筹协同各方力量,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构建城市重大社会舆情预警及处置化解机制,提升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领导能力、研判能力和应对能力。

    学习强国转载此文章。详见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16243477563468608241&t=1731385268691&showmenu=false&cdn=https%3A%2F%2Fregion-chongqing-resource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&item_id=16243477563468608241&ref_read_id=5da4886f-9d32-4922-adb5-439940980d9a_1731558695707

    详见https://epaper.cqrb.cn/cqrb/2024-11/11/010/content_rb_339100.htm(图情网信中心)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    上一条: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,重庆市首批重..
    下一条: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春艳、彭国川在《中..
     【推荐给好友】 【打印】 【  】 【关闭

    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

    邮编:400020

    电话:023-67996600    023-67992029

    官方微信公众号

    渝ICP备14000456号-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791号